•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tt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tt>
  •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走進中國首座隧道博物館

    張洪濤
    2025年07月08日08: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藍圖中心廣州南沙區,中國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隧道博物館,正娓娓講述著中國隧道人“隧貫山河、道通天下”的壯闊征程。自2024年開館以來,已有近30萬觀眾走進這座“時空隧道”,感受地下空間的壯麗奇觀。

      隧道博物館以“追光之路”為展陳內核。從遠古時期“火燒水激法”開鑿的石門隧道,到如今“世界之最”智能掘進的崇太長江隧道,展覽以隧道技術“五次跨越”為脈絡,串聯起中國隧道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百年奮進史。

      走進重器展示展區,鎮館之寶“中國中鐵1號”復合盾構實體機巍然矗立,這臺直徑6.3米的鋼鐵巨龍,是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也是中國隧道裝備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的里程碑。刀盤上每一道深刻的磨損痕跡,都如同年輪般無聲訴說著中國隧道裝備從依賴進口的窘迫,到自主創新突圍,再到傲立世界之巔。與之相呼應的,是大幅提升隧道掘進效率的國產利器“三臂鑿巖臺車”。當觀眾進入基坑近距離感受這些沉默的大國重器,其價值遠超工藝展示和設備本身,它們是中國隧道技術自主創新精神最硬核的具象化身。

      隧道博物館的深邃,更在于它讓那些“看不見”的奉獻被“看見”。在“開路先鋒”的旗幟旁,一份來自成昆鐵路沙馬拉達隧道項目的慰問電,字跡模糊卻傳遞著鐵道兵在“修路禁區”用生命拓荒的忠誠與悲壯。這份泛黃的紙張是家國情懷最樸素也最震撼的憑證。而在展柜的柔光下,靜靜陳列著另一套特殊的“鎧甲”:防彈衣與鋼盔,它們是秦嶺輸水隧洞建設者為抵御致命巖爆風險的生命屏障,建設者們至今仍要穿上這類特種防護裝備,才能深入作業面。

      站在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立體沙盤前,19條斷裂帶的地質剖面和764米豎井的立體對比,詮釋著“世界最難鐵路隧道”的攻堅傳奇。針對代表性標桿工程,21處場景復現讓觀眾身臨其境。每一件展品都是一個時空坐標,詮釋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行業精神。

      博物館的敘事并未止步于歷史的回望?!八韯撐磥怼?D影院將觀眾帶入洲際海底隧道的神秘幽深,送上星際太空廊道的浩瀚征途,這是隧道人“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無畏探索精神的時空延展與浪漫表達。以隧道元素和隧道人形象設計的“隧道俠”IP形象,將硬核工程轉化為萌趣文創;還有盾構主題積木、各式立體冰箱貼、“隧緣”主題茶具等文創,實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深層文化浸潤。

      從依賴進口的篳路藍縷,到領跑世界的智慧光芒;從大瑤山隧道的首次技術飛躍,到高黎貢山隧道的“地質博物館”攻堅;從沙馬拉達的悲壯鋼釬,到抵御巖爆的生命鎧甲……隧道博物館以多達196項標桿工程、21處場景復現、千余件珍貴藏品,向我們展示了隧道人的“開路先鋒”精神。如今,這份精神正通過一枚萌趣的冰箱貼、一場沉浸的5D體驗、一尊閃耀的“隧道俠”,薪火相傳,照亮前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16 版)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91综合专区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