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tt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tt>
  •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非遺“活態”綻放山西文博會

    武笑
    2025年08月23日08:48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步入嵐縣面塑展區,嵐縣面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袁建花與女兒劉麗麗指尖翻飛,手中的面團仿佛被賦予了魔力。揉、捏、搓、剪……尋常的麥香面團在她們手中迅速變形。不消片刻,一只只外形精美、憨態可掬的“嵐豆豆”便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太神奇了!這哪里是面,分明是藝術品!”太原市民溫續華忍不住感嘆。在這里,制作工具、原料、藝人、技藝流程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空間,觀眾不僅能看到精美的成品,更能感受到面塑背后深厚的生活智慧和祝福寓意。

    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8月21日,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為主題的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山西瀟河國際會展中心啟幕。在這片占地7萬平方米的文化盛會舞臺上,從三晉沃土深處走來的山西非遺,不再是安靜的“活化石”,而是以可看、可聽、可玩、可嘗、可帶走的“活態”方式,征服著每一位踏入展館的觀眾。

    忻州展區里流淌著絲線的韻律。在代縣雁繡坊的展臺前,光影在真絲布上流淌,直繡、盤針、套針等古老技法在指尖躍動。立足雁門關下的傳統刺繡工藝,巧妙融入蘇繡精華,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縣雁繡代表性傳承人高鳳蘭的雙手在針線穿梭間勾勒出兼具北地雄渾與江南靈秀的手工刺繡精品。細膩的針法、精美的圖案,讓觀眾們驚嘆不已,也對這門古老技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非遺的生命力,在創新中愈發蓬勃。晉城展區的“東方維納獅”鐵器作品前,觀眾爭相合影。這對威武又不失典雅的作品,出自鐵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朱振之手。其靈感源泉,是澤州岱廟門口靜守歲月的古石獅。朱振在兩個多月的反復琢磨與工藝調試中,將石獅的雄渾形態與鐵器的冷峻質感、現代審美巧妙融合,冰冷金屬被賦予了溫潤的文化體溫,讓古老技藝在現代語境下發出耀眼光芒。

    “動態非遺”是朔州展區的鮮明標簽。這里直接將非遺舞臺“搬”到了觀眾中間。鏗鏘的鑼鼓聲中,大秧歌《泥窯》用悠揚唱腔再現民俗風情;耍孩兒戲《千里送妹》的婉轉曲調如泣如訴;右玉道情、北路梆子的高亢激越輪番登場,讓觀眾仿佛置身古老戲臺之下,領略著三晉大地不同劇種的獨特魅力。朔州的非遺技藝展演區同樣人頭攢動,葫蘆烙畫的絲絲焦香、刻瓷的精細叮當、柳編的柔韌翻飛、剪紙的瞬時綻放……傳承人們專注的神情和嫻熟的手法,讓觀眾得以零距離體會手作帶來的感動與震撼。

    穿在身上的中陽剪紙。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文博會的空氣中,還彌漫著令人垂涎的“非遺味道”。在臨汾展區,霍州花饃展臺宛如微縮的豐收慶典,匠人巧手之下,面團幻化成龍鳳呈祥、百花爭艷的立體畫卷,每一口都仿佛咀嚼著歷史的味道;還有平遙牛肉的醇香、太谷餅的清甜、山西老陳醋的酸爽……這些傳承百年的山西非遺美食,用最直接的煙火氣撫慰著觀眾的味蕾與鄉愁。

    文博會上,在非遺技藝大放異彩的同時,融入非遺元素的創意文創產品也大放異彩。琉璃衍生品、刺繡與現代生活用品結合的背包飾品、憨態可掬的黎侯虎……它們構思精巧、設計新穎,成為年輕觀眾“開箱”打卡的熱點。設計師們從深厚的非遺底蘊中汲取靈感,將古老符號轉化為實用時尚的文創產品,讓傳統技藝以更輕盈的姿態走進現代生活。

    憨態可掬又威風凜凜的黎侯虎。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以前覺得非遺很遙遠,現在才發現它不僅好看好聽好玩,還能這么‘潮’!”觀眾朱曉磊說。

    據統計,山西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8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73個,文化底蘊深厚綿長。在山西文博會的舞臺上,這些承載著歲月的非遺技藝通過生活化場景、創新性設計、跨界融合以及市場推廣,正自信地走出歷史塵埃。從指尖技藝到舌尖滋味,從傳統表演到創意文創,山西非遺以更加鮮活、多元、貼近時代的姿態,講述著屬于山西、也屬于未來的精彩故事。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91综合专区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