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tt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tt>
  •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山西篇】

    陽泉:“紅綠交融”啟新程

    2025年08月27日09:14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太行山脈的褶皺里,藏著陽泉滾燙的紅色記憶——這里是百團大戰的主戰場,轟鳴的槍炮聲在此鐫刻下革命先輩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

    桃河兩岸的土地上,又生長著新時代的綠色希望——昔日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如今蛻變為沃野良田、蔥郁林海。

    清晨的薄霧還未完全散去,獅腦山的林間飄著淡淡的草木香氣。

    這里不僅是抗戰期間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也是陽泉市區的最高峰。如今,它已成為一處集愛國主義教育與森林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在新時代煥發出“紅綠交融”的獨特魅力。

    一路行走,獅腦山國有林場副場長鄧計平講述著獅腦山這些年來的變化。

    始建于1963年的獅腦山國有林場,如今經營總面積達1.74萬畝,森林覆蓋率52%,國家級公益林面積1.05萬畝,油松、側柏、遼東櫟等樹種在這里扎根生長,野兔、野豬、野雞等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穩定的喬灌草一體化森林生態系統。

    談及林場的管理,鄧計平說:“這幾年我們打破了‘重護林、輕統籌’的傳統模式,構建了‘林長制為核心、智慧化作支撐、聯防聯控為保障’的三維體系,讓林場的喬木林蓄積量逐年增長,生物多樣性也顯著提升?!?/p>

    漫步林間,松濤陣陣、層林疊翠,讓“紅色地標”有了“綠色底色”,也成為陽泉市區的“生態屏障”。

    “咱村的紅薯,皮兒薄、瓤兒甜,還富硒,就是賣得好?!眮淼浇紖^東梁莊村,村民梁富民看著村頭郁郁蔥蔥的紅薯地笑得合不攏嘴。

    年近六十的梁富民告訴記者,多年前,眼前的這片農田堆滿了廢石渣,大家只能靠外出打零工補貼家用,看著家門口的荒山,心里總不是滋味。

    陽泉的地下,滿是“工業食糧”,煤炭、鋁礬土、石灰巖等資源的開采讓經濟迅速發展,也給大地留下了累累“傷疤”。

    東梁莊村就是這些“傷疤”中的一個——隨著鋁礬土礦的開采,村前留下了一片寸草不生的采礦坑。而如今,這里已成為年產20萬斤富硒紅薯的富民良田,這一轉變的背后,是陽泉用生態修復破解“富民密碼”的實踐。

    “2020年,村里說要修復礦山造農田,我還琢磨著亂石堆能種出莊稼?”村民李福貴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后來才知道,不僅填了坑,還覆了富硒土,又專門修了引水渠?!?/p>

    作為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地區城市生態修復項目的一部分,東梁莊設計修復面積149.55畝,但陽泉并未局限于“任務邊界”,而是結合國土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現狀,將緊鄰的采坑一并納入治理,最終修復面積達186.1畝,其中耕地130畝、林地56畝。

    施工中,7.11萬立方米平整土方、5.91萬立方米覆土,讓“亂石坑”逐漸成了良田;1.79萬個魚鱗坑、1.79萬株沙棘的種植,讓光禿禿的山坡重新有了綠意。

    “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一天一百塊?!议T口’的工作,城里人的收入,這日子,美!”看著眼前的良田,梁富民眼神中滿是希望。

    東梁莊的蝶變并非個例。截至目前,陽泉市郊區已完成156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的治理,總面積5940.9畝,復墾耕地1435.5畝,并修建了完善的農田排水系統與田間道路系統。這些修復后的土地,帶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民在自家門口的“新良田”里勞作,既能照顧家庭,又能獲得穩定收入。

    太行依舊,桃河湯湯。陽泉的故事,是一部“紅色基因”與“綠色發展”同頻共振的故事。從獅腦山的“紅+綠”生態景觀,到東梁莊的“礦變田”富民實踐,陽泉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蘇曉晨)

    (責編:張婷婷、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91综合专区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