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關:農文旅融合釋放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與偏同行”抖音直播間里,邊關落日的壯美與糜米鍋巴的香氣交織呼應;《四公主省親》實景劇中,邊塞風情引得游客駐足;“乾坤大舞臺民歌匯”上,當地民歌唱響黃土豪情……這一幕幕熱鬧場景,正是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作為山西省首批、忻州市唯一的文旅類示范區,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立足長城與黃河兩大文化交匯的獨特稟賦,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入推進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品牌塑造等工作,推動農文旅不斷融合,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項目建設是文旅發展的“硬支撐”,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以“四全工作法”為抓手,全力推進重點項目落地。2025年上半年,示范區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2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1.52億元,一個個項目的推進,為文旅產業發展筑牢了根基。
緊扣縣委“三綠”戰略,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打出“多元化招商+精準對接”組合拳。引進優秀管理團隊助力本地民宿升級,推進景區及民宿托管運營,讓專業力量為服務提質。在跨區域合作中,打造“長城黃河握手處”文化IP,推動線路聯動與資源共享。營商環境方面,“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的“三到”服務落地生根,“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持續深化,為投資項目提供全流程服務,企業辦事從“多跑腿”變成“少跑路”,實打實的服務讓項目落地更順暢。
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離不開持續的宣傳推介。如今,“偏關黃河宿集職工療休養基地”成功獲批,更讓康養旅游成為新亮點。數據顯示,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24.3萬人次,同比增長11.1%;旅游總收入4432.24萬元,同比增長19.7%,文旅市場活力持續釋放。
在農文旅深度融合的賽道上,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不斷開拓創新。紅色研學游方面,紅門口地下長城景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同濟大學等高校合作建成的寫生研學基地,讓青少年在邊塞歷史中感悟文化傳承;綠色生態游中,“黃河長城握手處我在偏關有棵樹”生態認領活動吸引1200余人參與,認領樹木3000余株,“云端播綠+線下扎根”的模式為黃河岸邊添新綠;彩色休閑游里,乾坤灣的“魚菜共生”大棚成了網紅打卡地,游客既能采摘新鮮果蔬,又能體驗農耕樂趣,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從黃河岸邊的古堡修繕到長城腳下的民宿升級,從田間地頭的春耕場景到直播間里的農產品推介,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正以實干姿態,將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未來,隨著更多項目落地、更多人才加入、更多品牌出圈,這片黃河與長城相擁的土地,將書寫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更精彩篇章。(楊峰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