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tt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tt>
  • <li id="yyyy8"><table id="yyyy8"></table></li>
  • 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晉境黃河煥新顏

    ——山西黃河河務局深耕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記事

    2025年09月17日08:38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山西境內蜿蜒965公里,流經4市19縣(市),不僅是山西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支撐。黃河水利委員會山西黃河河務局(以下簡稱“山西黃河河務局”)自1985年成立以來,始終以守護黃河安瀾、造福沿黃百姓為己任,在治水、管水、興水、護水四大領域持續發力,用實際行動推動黃河山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母親河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筑牢治水屏障 守護沿岸百姓

    “禹門口工程1號壩,壩前水深4米,工程根石穩定,運行良好?!?月21日,河津黃河河務局田時汀等巡查人員,腰系安全繩、手持探桿在河岸邊開展水深探測。即便現在所轄河段關鍵位置布設了視頻監控、自動水位計,他們還是嚴格按照程序規范開展巡壩查險工作,“這是防汛的第一道防線,容不得半點馬虎?!薄 ?/p>

    黃河山西段的防汛重點,集中在全長132.5公里的小北干流河段。這里素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稱,歷史上暴雨洪水、冰凌洪水頻發,沿岸百姓深受其害。1985年建局后,首要任務便是啃下小北干流治理這塊“硬骨頭”。

    40年來,山西黃河河務局先后實施三期大規模防洪工程建設,新建、續建防洪工程19處31.55公里,加高加固工程14處20.97公里,完成土方537萬立方米、石方187萬立方米,投資超6.32億元。如今,在小北干流山西側,23處總長102.633公里的防洪工程如銀色鎧甲般矗立,工程防護體系基本形成,“河道遷徙、岸崩村毀”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除了實體工程,科技也成為治水的“智慧大腦”。在山西黃河信息化管理系統平臺的大屏上,38處視頻監控點、9處自動水位計實時傳回小北干流的水情、工情數據,無人機巡航畫面清晰呈現河道全貌?!耙郧胺姥纯俊撕鹦g’,現在通過‘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平臺,能提前推演洪水流向,精準調配搶險力量?!鄙轿鼽S河河務局水旱災害防御處負責人譚勝兵說。在2025年禹潼段防汛演練中,三級指揮體系通過云視頻實現遠程調度,新科技材料與傳統柳石工法結合,人機協同的防汛模式讓黃河安瀾更有保障。

    創新管水模式 破解泥沙難題

    “原來黃河泥沙是這么被‘捉住’的!”9月9日,剛剛對外開放的山西治黃文化展覽館,一批研學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喊道,電子大屏幕的畫面把人們帶回到21年前那場與泥沙博弈的戰場?! ?/p>

    2004年7月,河津市小石咀河務段一片繁忙,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正式啟動?!爱敃r我們要在河道里修建放淤閘、退水閘,通過精準調控閘門開度,讓渾濁的黃河水在設計好的流道里打轉,把粗泥沙留在灘區,細泥沙送回下游?!痹泤⑴c放淤試驗的山西黃河河務局副局長潘正彬回憶道。試驗先后開展12輪,運行576.5小時,累計淤積泥沙417.4萬立方米,其中粒徑大于0.05毫米的粗沙占比達38.6%,初步實現“淤粗排細”目標。

    在后續古賢水利樞紐工程論證中,“淤粗排細”技術被納入泥沙處理系統設計。2024年7月,古賢水利樞紐正式開工,與三門峽、小浪底水庫及規劃中的磧口水利樞紐共同構成黃河中游洪水泥沙調控體系主體,黃河山西段在全流域水沙調控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河道采砂管理是管水的另一大重點任務。過去,大北干流河段非法采砂問題頻發。2018年,山西黃河河務局聯合省水利廳、沿黃市縣政府開展專項整治,查封非法采砂場點209個,封存、切割采砂船220艘,一舉遏制非法采砂亂象。同時創新“疏堵結合”模式,一方面嚴格劃定可采區、禁采區,編制年度采砂實施方案,對7縣18處許可采區開展常態化監督檢查;另一方面運用科技手段,在重點河段安裝視頻監控159處,配備無人機26臺,通過“電子圍欄”實時監控采砂船作業,實現“采、運、銷”全鏈條監管。

    2021年以來,山西黃河河務局共立案查處非法采砂案件46起,移送公安機關6起,罰款17.29萬元,黃河山西段采砂管理從“亂”到“治”,逐步走向規范化、精細化。

    做足興水文章 賦能經濟發展

    “多虧了夾馬口灌區的黃河水,不然這玉米今年就得旱死!”7月4日,永濟市栲栳鎮龍行村村民王建錄蹲在玉米地邊,看著齊膝高的幼苗舒展葉片,心里滿是感激?! ?/p>

    山西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山西大水網是破解地勢高差形成“水在腳下流,田在山坡旱”困境的重要舉措,用好黃河水至關重要。自1958年夾馬口灌區始建,我省就開啟了引黃工程建設的壯闊歷程,用半個多世紀建成28座引黃工程,構筑起支撐三晉大地高質量發展的水脈長城,創造了“一水潤三晉”的生態奇跡。在晉北地區,黃河水澆灌出了“塞上糧倉”;在晉中盆地,工業命脈因水而興;在汾河兩岸,生態補水讓曾經干涸的汾河河道重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景象。

    一個個興水工程猶如鑲嵌在三晉大地上的明珠,將“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轉化為生動實踐,為山西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

    在水資源短缺的山西,節水也是興水的重要內容。山西黃河河務局聯合省水利廳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在田間推廣滴灌技術,在工業園區推進循環用水,在居民小區安裝智能水表。2023年,全省73個縣(區)被命名為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其中黃河流域54個;全年壓減超采地下水量7500余萬立方米,超額完成任務。

    近年來,山西黃河河務局積極推動黃河生態綠色廊道建設,依托防洪工程修建的沿黃旅游公路全線貫通,其中河津段入選全國“我家門口那條路——最具人氣的路”。每到周末,黃河沿線縣(市)的文化廣場、濕地公園便成了市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路在景中、景在路旁”的生態畫卷,既改善了環境,又帶動了沿黃旅游發展。

    依法護水興晉 守護生態底色

    “現在黃河邊的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少多了,水也越來越清,黑鸛、白天鵝這些珍稀鳥類經常來棲息?!?月5日,在平陸縣黃河三灣濕地內,護鳥志愿者員正勞的話,道出了山西黃河生態的顯著變化。這一變化的背后,是山西黃河河務局以法治為抓手,構建起的全方位護水體系。

    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山西黃河河務局以此為契機,聯合省高院、省高檢、省公安廳等部門,構建“行政執法+刑事打擊+檢察監督+司法審判”的全鏈條治理格局。在萬榮縣廟前村,黃河?汾河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內,法官、檢察官與河務人員定期開展聯合巡河,對涉河案件“快立、快審、快判”;在臨縣磧口,全國首個黃河生態保護巡回法庭的國徽熠熠生輝,為黃河生態保護提供司法保障。

    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黃河生態保護開發揭開新篇章。山西黃河河務局深化“河地融合”,與沿黃4市16縣(市)簽署協作意見,建立“司法協作圈”和“聯合執法圈”。在聯合開展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時,發現某水務公司長期超許可量取水,多次整改不到位,執法人員依法規范取水許可,這一案例成為全省嚴格落實“四水四定”、有力推動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典型。

    截至2024年底,山西共設立黃河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10個、專業法庭43個,辦理涉河案件91起,清理“四亂”問題715處。

    從治水安瀾到管水科學,從興水惠民到護水有力,山西黃河河務局四十載如一日,在黃河山西段書寫了“人水和諧”的新篇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山西黃河河務局將繼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持續筑牢防洪保安、水資源節約集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五大體系”,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山西人民的幸福河。(記者李全宏)

    (責編:張婷婷、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91综合专区国产在线